10月11日,又出现利好消息,央行下调准备金率,明天会大涨吗?
这个周末真的是利好消息不断,又出现一则利好,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这样的消息,意味着流入市场的资金又变多了,意味着市场又将增加新的活力。这样看来,明天高开是没有悬念了。
本来还担心上证指数会在明天突破不了压力位,这样看来,主力只会继续冲高,让人想追又不敢追,回调的时间会延后。那么,上涨会持续多久呢,接下来分析。
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上证指数的上方压力位分别在30日均线和60日均线,需要去观察明天开盘的点位,如果开在这两个指数之下,那么这两根线就成为压力位。如果开在这两根均线之上,那么说明市场非常强势,大概率会继续上攻。
并且,从上证指数的周K线来看,如果继续上攻,那么就会留下这个缺口3244点,行情就会保持上攻和震荡的走势。所以,明天的开盘价格非常重要。
按照这种情况,明天涨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了。至于是不是大涨,我认为观察明天的开盘价和成交量的表现。
央行不是下调银行准备金,而是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这不是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而是为了应对近期外汇的快速大幅升值,对短期股市的影响有限。
外汇快速大幅升值,对中国的外贸出口企业是不利的,要保持经济体的稳定,汇率的波动需要控制在较小的波动空间内,大幅升值和贬值对经济都不好。
所以这个政策最重要的是应对近期的外汇升值,要起到一个稳定外汇,保护出口企业,同时稳定经济的作用。
外汇稳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从这个层面来说,对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但短期,尤其是要因此判断一天的股市走势,就太牵强了。
真正央行要下调银行准备金,就相当于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这对股市是直接的利好,通常股市也会有反应,但目前看,下半年流动性方面的政策基调是不搞大水漫灌,同时科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总体来说,现在的政策就是要稳,流动性要稳健,外汇不能大幅波动,要控制通货膨胀不让老百姓手上的钱不值钱,股市不希望大涨大跌而是走出慢牛行情……
在今年全球黑天鹅满天飞的客观环境中,能做到稳,其实是很厉害的,需要很高的智慧。
欢迎关注@财经大表姐,学投资,让财富增值,感谢您的点赞支持哦!
要我看,这些只是一些治理措施,谈不上什么重大利好。股市有自己本身的节奏,除非重大的硬核利好,否则难以改变股市当前的状态,股市为什么要保持当前的状态?省心啊,涨不要担心涨过了头,跌也不要担心过于大跌,总之,多少天过去了,多少个月过去了,股市依然安然无恙,完好无损,这不挺好吗。所以,现在还是不要一听到消息就盲目认为股市要大涨了,如果真正要涨,急什么,不是能够看得见的吗,所以,还是要以股市当天变化的事实为主。
如果说大涨,目前股市本身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所谓牛市的惯性几乎荡然无存,仍是处在一个回调状态的运行之中,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止跌回升,现在还不好确定,所以,还是静观其变吧,总之节后第一个交易日,一天的上涨,或者说大涨,根本说明不了什么,这一天,也许是节后刚开盘,一时情绪的反应。
最后,往好了说,就是股市会大涨一段,由震荡形成明确的上升趋势,这个时候就会有赚钱行情了,也是广大散户真正愿意看到的,不过也许很快,这个时候马上到来了,有人说,行情诞生在悲观之时,那么,在充满希望之时,不是更应该诞生一波行情吗,所以快了。
欢迎关注【交易与感悟】头条号,这里会持续给大家更新好文,欢迎大家评论转发收藏点赞,谢谢!
周末确实是利好不断,再加上上周的一个开门红,短期对于市场是有一个积极利好的作用。
但是,情绪面的跟风是决定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
虽然,现在政策面,估值面,技术面都已经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低位,但是如果情绪面没有跟上,那么自安还是会继续会回补3244点的缺口,甚至回踩3200点左右的强力支撑后在反击的。
所以,我们只要在仓位上控制好,不要满仓,不要杠杆。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制定一个向下我们赚股票,向上我们赚钞票的策略,其实大可不必在意短期的走势。
因为这里向下,也跌不到哪里去,在疫情控制得当之后,在国外对于我们百般施压之下,中国是必定需要一场大牛市来改革,扭转局面,甚至刺激经济复苏和前行的,这是大方向。
不过,此次的牛市和以往不同。
以前助推大牛市,扎根牛市第一阶段,熊市底部的资金是长短混合。
而如今,助推大牛市,扎根底部的资金以长线为主。
所以此轮牛市确实带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大胆布局,耐心持有,静待牛市主升浪到来!
在投资中不要幻想做完美主义,庄家洗盘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预计的,不要因小利益耽误大行情,不要因小变动迷失大方向;看大方向赚大钱,看小方向赚小钱。在股市中熊掌鱼翅是不可兼得的!
我认为2021年会见到真正的主升浪,并且2021-2022年突破5178点的概率非常大!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支持哦。#理财大赛第三季#
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这是继2018年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到20%后,再次恢复至0。从市场现在解读来讲,算利好。
何为外汇风险准备金?外汇风险准备金是人民银行为了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的一种准备金。对外汇市场具有调节作用。在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较强的阶段,调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提高银行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成本,阿星市场传达不希望进一步贬值的意图,抑制银行代客通过远期售汇做空人民币动力。相反,当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的阶段,调降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能有效向市场传达不希望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意图。
那么,央行下调准备金率,明天A股市场会大涨吗?个人的观点,当前最重要的,不是预判短线的走势,而是中长线的趋势,再者“重个股、轻指数”。
大家可能对7月初的一波上涨行情,历历在目。当时,股指连续性大涨,氛围面确实很happy,一众投资者是踏步入市。可是,是不是所有的板块、所有的个股都呈现上涨呢?实际情况,并不是的。市场,就算处于大涨行情之中,仍旧是有着分化涨跌的情况,“二八行情”依然存在。
既然结构性行情仍旧存在,就算股指大涨,一些股票仍旧是不涨。在此背景下,明天大涨与否,与自己的投资,没有太大的影响。当前,我们所需要做的是“重个股、轻指数”。一些板块中的优质公司,7月中旬以后开始进入调整期,经过了下跌,估值也是逐渐进入合理区间,值得我们再次关注起来。
短线的波动,我们无法预测,但中长线的趋势以及微观公司的业绩呈现,我们是可以把握的。
这个周末利好消息不断,央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为0仅为其中一个,大盘明天高开是一定的了,主要看高开后量能能否跟的上,量能跟上的话,明天还会上涨!
这个周末利好不要太多,简单罗列有以下这些:
1、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重磅,长期利好股市!
2、美股本周五三大指数又纷纷收红,纳指上涨1.39%,本周美股三大指数均取得近一到两个月来的最大周涨幅,特朗普称支持规模更大的刺激方案———A股上涨的外部环境利好!
3、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美元人民币突破6.7关口,年内可能会到6.5以下———加速国际资金流入国内,推动股市上涨!
4、央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为0———利好股市!
5、影响20万亿!银保监会又有重磅新规发布———20万亿险资迎来市场化改革利好!
6、本周没有IPO核发批文的信息———本周没有新股发行抽血,利好股市!
7、国常会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利好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
以上,这么多利好大盘明天高开是一定的了!主要看高开后量能能否跟的上,量能跟上的话,明天还会上涨!
最后,不管明天上涨与否,十月份新一轮的上涨行情已经启动,股民们迎来了今年最后一波赚钱的机会!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欢迎添加关注
好多不懂政策的答案,不要被错误的信息误导了。我来解释下所谓的“下调准备金率”。
央行昨天公布的不是指存款准备金率
我们都知道,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股市来说绝对是一个特大利好。相当于央行放水提供更多的流动性进入股市。而股票价格能够上涨的最大因素就是不断有增量资金入场。因此,每次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哪怕只下调0.25个百分点都能刺激股市上涨。至少在消息出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会上涨。
但昨天晚上央行公布的新公告是将外汇远期售汇业务的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至0。注意,是外汇业务的风险准备金,不是存贷款的准备金率。
远期外汇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率是什么?
先给观点,央行的这个操作对于股市几乎不会有任何影响。
简单来说,下调远期外汇售汇业务的风险准备金会使得企业购买远期外汇的成本降低,企业会有动力多做这样的外汇风险对冲业务。其实这是属于外汇汇率方面的政策,而且央行是希望人民币不要再升值了。
由于近期人民币升值太快,给国内出口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央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民币汇率不要升的那么快。
大家可以参考央行上一次做这个动作的情况,是在2018年8月。当时正值人民币贬值比较厉害,因此央行做了与昨天完全相反的操作,将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到了20%。
再说一次,这和股票没关系,和外汇有关,但也不会立马就能真正影响到汇率。
下周股市走向
去掉这个被大家错误理解的利好(专业投资者和机构是不会搞错的),这两天最大的利好还是外围市场的表现。
美股三大指数周五晚间都上涨了,而欧洲几大经济体的股市也涨了好多天了。这可能会刺激a股继续上涨。另外,上周五交易量终于出来了,超过了5天和10天的日均交易量。这也是一个不错的信号。
以上答复希望对你有用,欢迎关注、点赞@海上招财喵 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苏宁48亿元收购家乐福80%的股份?你觉得便宜吗?传统零售业怎么这么惨?
对苏宁易购来说价格是合理的:
家乐福中国市占率已由2017年的3.3%降至2.9%,导致2018年家乐福中国营收同比下滑7.7%至300亿元,净亏损5.8亿元。本次收购PS约为0.2倍,估值略低于人人乐的0.29倍、中百集团0.32倍,较为合理。
收购家乐福,推动苏宁快销品类布局:2018年,苏宁易购主力品类为电子设备,家电3C品类合计占据营收约95%的份额。2019年以来,苏宁易购收购万达百货开拓快销供应链,线上流量向百货品类倾斜。据亿邦动力网,618期间,苏宁大快消订单量同比增长245%,推动全渠道订单量增长133%。对于苏宁易购,本次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1)能够在万达百货之外,为苏宁贡献快销品类供应链资源,推动苏宁易购消费品类从家电3C向复购率更高的日用快消品扩张,有望强化消费者购物粘性;(2)家乐福中国目前拥有约3000万会员,约为苏宁易购4.22亿会员的7%,门店布局51个大中型城市,有望增加苏宁易购平台触点,增加会员数量;(3)家乐福中国2018年实现营收近300亿元,约为苏宁易购应收的12%,并表将推升苏宁营收增速。
对传统的店面经营方式也不能说是惨,只不过是经营模式需要创新,对于家乐福中国,收购后有望嫁接苏宁线上渠道,布局全渠道销售,或将逐步提升家乐福坪效,推动利润回暖。
从笔者的提问可以看出,似乎为家乐福感到有些可惜,也许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为什么做实业 的现在处于这样一种囧境。
还记得阿里巴巴收购大润发的时候,大润发的创始人被资本无情的清理出局,他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对,这就是答案。
据数据显示,家乐福2018年中国营业收入近300亿元,而由于无法查看家乐福的财务数据,我们就拿永辉超市来举例分析:永辉超市2018年营业收入为700亿,毛利润为22%,净利润为1.41%(9.8亿),那么家乐福的赢利水平也就在4亿左右X80%=3亿。也就是说,苏宁48亿的投资,换回来的也就是年3亿的投资回报,年回报率不足7%,而且家乐福既然愿意把家乐福中国80%股份转让给苏宁,也许情况更糟,所以综上所述,这笔买卖并不便宜。(当然,苏宁看中的也不是这个)
时代在变化,商业模式在改变。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家乐福1995进入中国,2018营收300亿,用时23年;
京东成立于1998年,2018营收4620亿,用时20年;
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2018营收2503亿,用时19年;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营收131亿,用时3年;
从以上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传统零售业为什么这惨了,所以大润发的创始人才说了这样一句:我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说句题外话,当我们都觉得苏宁收购家乐福便宜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处于时代的后面。有时候看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以过往的视觉神经去评判,当你撕开了表象,真实就在里面。
从上市公司角度考虑,并购是在做大做强,还是在做局套利?
做大做强还是套利为己,全在控股股东的掌握。一般来说,公司在前几个年份业绩平稳上升,有稳定的股利支付,股权质押合理,管理层稳定,那这时候的并购很多是为了持续经营,优化发展。如果并购前几年业绩不温不火,忽高忽低,高管变动频繁,股权质押较多,那很多时候,这种并购是为了炒概念。资本市场都想获利,有时候正常的并购和别有用心的并购都是为了或者隐含着套利,只不过不能吃相太难看
谢邀
本人在几家上市公司收并购相关职位工作,也在一家央企的收并购部门工作过。就我看到的情况而言,两方面意图都有,并且很多时候是在同时进行。
“真正非常优秀的公司资产,其实是非常少的”,这句话不仅仅是面对股市,在面对收并购的时候依然成立。大部分公司在产生一项收购意图的时候,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补足公司某一项业务的短板,或完整公司主营业务产业链。但其实收购行为当中,超过70%的都没有办法能够完全契合收购意愿。
那么调整和再造公司内部业务就是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如果收购方有能力调整并重塑被收购业务中不合适的点,那么收购方为何不自己出资做一个呢。当然,如果要自己重新做,涉及到时间周期,人力等多种因素,很多时候远没有直接收购成熟业务来的直接。但如果被收购业务需要较大改动才能符合现有需求的话,那么做局在卖出,有时候是一个相比自身持有发展更好的选择。
但是仍然有一些专业实力较强的公司,尤其是技术类公司,在收购后能够消化并吸收被收购业务。包括比亚迪收购3电机技术等类似公司在内,很多自主研发技术的公司,在垂直行业内都具备收购即发展的能力。
其实对于很多在垂直领域的龙头公司而言。收并购关键节点的同行,是一个发展公司非常好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正是公司收购的初衷。
一个涉及利益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没有绝对的黑与白的。结局能够符合期望值,收购就会变成一个吸收行为。而如果与期望值偏离较大,那么收购就会变成一个拆分重组并再出售的行为。
祝好运!
您好!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首先,从动机来看,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市以后,都有并购的冲动。但是,是正当动机,做大做强,还是不当动机,做局套利,需要具体公司具体分析。其次,从分析角度来看,大概有三种,一是从公司经营范围考察,是打通上下游通路,还是吞并竞争对手,如果是内购,即购买自己集团,系统内公司剩余股权,需要格外注意 ,因为这是做局套利的高危地带。其次,需要特别关注被收购公司的估值。如果估值畸高,需要特别小心。如何判断,可以从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财报入手。如果是内部公司,特别注意是不是董监高及内部关系人实际控制。最后,特别提醒您一下,公司如果频繁收购,导致财报出现巨大商誉,需要十分警惕。一旦遇到市场不好,例如2018年,大批公司暴雷,就是前车之鉴!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谢谢!
正常的公司都是在做大的!!
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上,上市公司还是是的不错的招牌!打着上市公司的旗号,去收购,去并购,还是有优势的!
一个正常的公司,要大发展,要么自己发展,要么借用外力!
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既可以扩大自己的能力,又可以消灭对手,何乐不为!!
上市公司甲收购作价10亿的上市公司乙,十亿是给了谁?乙公司的老板和高管将何去何从?
这个 十亿的资金归所有有公司股份的人去分,不是某一个人单独去分,而且还有公司员工的工资归谁给,如果包含在十亿里也包含工资,乙方的老板可以为甲上班也可以离开公司,高管看甲方愿不愿继续让他们留着上班,如果不愿意可以开除
10亿给了谁?
甲是买方,已是卖方,10亿是支付手段,当然10亿应该给乙公司的所有者喽。那么谁是乙公司所有者呢,当然是乙公司的股东。
给你举个例子,乙公司由股东三人分别是:
A(占股30%)、 B(占股30%)、 C(占股40%),在排除乙公司没有外债、没欠员工工资社保基金、没有欠公司发展基金等情况下,10亿元按照ABC三人所占股权比例,分别或得3亿元、3亿元、4亿元。当然,ABC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ABC在拿到钱后,甲乙双方相应的需要对股权进行变更,乙顺理成章的成为甲的全资子公司。
甲收购乙之后,接下来一般要对乙进行并购或者整改,乙还是要保持正常运营的。乙公司的老板和高管作为对公司最熟悉的人,让他们继续参与经营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当然甲乙双方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能有人愿意留下来,有人选择离开,这都是正常的。
比如当年美团对大众点评的并购,大众点评的老板王兴并没有选择留下来给美团打工,而是选择了拿钱远走加拿大了。
并购或者收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买卖、市场流通手段。正所谓大鱼吃小鱼,但并不一定代表的就是残酷。
现在很多人做公司的初心就是等着行业大佬来收购他,但凡被行业大佬看上的公司应该也差不到哪去,创始人可以拿着收购资金远走高飞或者拿着高薪留任,也可以继续创立下一个公司,周而复始,也是一种赚钱的手段。
被收购企业可以获得收购方的资源倾斜,能够更好的享受收购方带来的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两家变一家又可以有效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很多时候能产生1+1>2的效果。比如当年的滴滴和快的,收购前,双方开始为了抢占市场,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烧钱抢占客户,结果两家企业两败俱伤,都烧了钱却没见到收益。
所以不必觉得被收购值得同情,人家可能巴不得被收购呢。有人做的企业是为了做百年企业,有人是为了短期套利离场,出发点不一样,仅此而已。
上市公司甲全资收购乙公司。乙公司就成为甲公司全资子公司。那么甲公司支付给乙公司十亿元的收购资金给谁呢?
自然是给予乙公司原来股东。原来乙公司股东按照自己持股比例分配10亿元。如果是独资公司。就不存在按照比例分成的事了。
那么乙公司原来股东和高管到何处去呢?股东原来是董事。现在已经没有股份就退出董事会。如果是高管。尤其是核心高管像技术、生产、销售等核心人员。对公司生产、经营和销售知根知底。是公司的宝贝。离开他们公司生产经营可能会有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甲公司会挽留这些技术骨干。让他们继续为公司发展继续努力。但是一些富余人员可能面临整合遣散。 一般来说。公司收购都附带有人事制度安排。
收购公司。最难的就是人事安排和经营整合,由于两家公司原来不熟悉。缺少有效沟通。一下子买进来。管理有的时候跟不上。就会导致经营管理不善。反而会拖累公司业绩。如果整合顺利。那就是一种1+1大于二的效果。
很多上市公司收购资产以后。没有办法整合收购资产。导致亏损比例不小。主要是子公司不服管理。甚至失控。一些收购国外公司。不熟悉国外工会制度。国外工会非常强势。不像国内某些工会就是一个摆设。结果吃了哑巴亏。